首页 > 诗文 > 雍陶的诗 > 天津桥望春

天津桥望春

[唐代]:雍陶

津桥春水浸红霞,烟柳风丝拂岸斜。

翠辇不来金殿闭,宫莺衔出上阳花。

天津桥望春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,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。

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,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。

注释

天津桥:即洛桥,简称津桥,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,在今河南洛阳西南,是洛阳名胜之一。

风丝:微风。斜:韵脚念xiá。

翠辇(niǎn):皇帝乘坐的车子。这里借指皇帝。

宫莺(yīng):泛指宫中所栖之鸟。上阳:上阳宫,唐高宗时建造,在洛阳皇城西南,洛水天津桥附近,高宗常居此听政。

天津桥望春创作背景

  雍陶生活在晚唐。此时,唐王朝国势衰败,社会危机日益严重。诗人来到天津桥畔,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,抚今思昔,不无盛衰兴亡之感,于是,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萧涤非 等.唐诗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04:1124-1125

天津桥望春鉴赏

  天津桥下,春水溶溶,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;天津桥畔,翠柳如烟,枝枝柔条斜拂水面,缕缕游丝随风飘荡。这美好的自然春光,不减当年,自然令人心醉。然而,山河依旧,人非昔比。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,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,可是,那千官扈从、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,已不能再见到了。宫殿重门紧闭,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。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,而今一片寂落,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。面对着这番情景,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,感叹万千。

  这首诗通篇写景,不言史事,不发议论,静观默察,态度似乎很淡泊。然而,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,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。诗的一、二两句,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,明媚绮丽、引人入胜;三、四句转写金殿闭锁、宫苑寂寥,前后映衬,对照鲜明。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,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,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。这正是以乐景写哀,因而“倍增其哀”的手法,较之直抒胸臆,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。

  全诗处处切合一“望”字。“金殿闭”是诗人“望”中所见,但苑内的凄凉之状,毕竟是“望”不到的,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,飞出墙外寻觅春光,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。这一细节,是诗人“望”中所见,因而落笔极为自然,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,含而不露,淡而有韵,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。

雍陶简介

唐代·雍陶的简介

雍陶(约789~873以前),字国钧,成都人。工于词赋。有《唐志集》五卷,今传。

...〔 ► 雍陶的诗(125篇)

猜你喜欢

兰亭曲水流觞口占

金鉴才

花逐流泉坐暮春,客来强作永和人。可怜修竹觞吟处,天地无忧物事新。

甲寅八月约大田胡同登钓台次旧韵 其二

明代张天赋

扫却苍苔坐满矶,青山绿水送清奇。且同白酒盈樽饮,莫惹红尘两目迷。

笑舞婆娑歌洞口,酌归酩酊过湖西。夕阳牧笛声嘹亮,惊起寒鸦古木啼。

栖霞巷

沙曾达

霞光蔚起绕城东,高耸层楼振校风。多少儿童排队至,齐声弦诵震三公。

次韵答黄玉田

明代林熙春

汉家循吏次公尊,六息繇来自主恩。洱海夙归山斗望,闽山还忆保釐垣。

百年诒谷庭兰茂,三径栽花渭竹存。祇恐圣朝招隐急,风雷半夜起云屯。

元宫词(一百三首)

朱有燉

新颁式样出宫门,不许倡家服用新。

伎女紫衣盘小髻,乐工咸着戴青巾。

和栖霞寂照庵僧云渺

宋代王安石

萧然一世外,所乐有谁同。

宴坐能忘老,斋蔬不过中。